迎风有声 与世无争——专访埙演奏家崔涛

迎风有声 与世无争——专访埙演奏家崔涛

85年2月出生于山东淄博沂源县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中国笙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竹笛学会理事

中国雅埙 雅箫专利发明人

珠海市优秀音乐家

艺术事迹入编

《华乐大典 笙卷》

崔涛自幼跟随名家大师学艺,系统研习中国吹管乐艺术。先后师从于沂源县文联主席许福禄先生、山东艺术学院仲冬和教授、牟楠教授、山东省民族乐团于新华先生、解放军艺术学院郭海滨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孙友教授、中国电影乐团曹建国先生、中国音乐学院李光陆教授、中国歌剧舞剧院方浦东先生学习笙乐演奏;师从湖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红阳先生学习笛箫的演奏和制作;同时跟随仲冬和教授、曹建国先生、方浦东先生学习埙的演奏和制作。求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湖北师大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就职于职业乐团和高校。

崔老师第一次见到埙,是小时候(大概是97年)在仲冬和老师家里学习吹笙、一个梨形的泥团在仲老师的演奏下发出了神奇的声音。小崔涛当时非常非常好奇,被埙悠远高古的音色所吸引,就不停地问老师这是什么,怎么吹。老师告诉他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叫“埙”,并且教他演奏。后来老师还送了一枚埙给崔涛。自此,崔涛对于埙的追求和探索,一发而不可收拾。

崔老师说:“后来,同样是因为学习吹笙,拜师于曹建国老师、方浦东老师。于是,在学习笙演奏的同时还系统的学习了埙的演奏和制作。所以,我要感谢我挚爱的笙专业,没有笙就没有我和埙的相遇。如今三位先生均已驾鹤西游,但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他们对笙、埙的贡献将永存史册。永远怀念他们。”

学术研讨、组建埙团、研发制作、作曲录音、奔走推广、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如今,虽然制埙的方法相较于老一辈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崔涛老师仍然沿用老一辈大师传授的手工制埙方法。

守 · 初 心

崔涛老师的吹埙技法来自于仲冬和先生、曹建国先生、方浦东先生;制埙技艺来自于方浦东老师的传承。

这是一枚崔老师亲制的埙,无论是从整体造型还是从指法排列上来看,都与目前的主流埙有很大的区别。

谈到埙的制作,崔老师说:埙在西周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独占“土”类 ,这说明最好的埙一定是土作的。刨除烧制、按孔设计和演奏法等因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制作的“方法”。自古至今关于埙的制作有很多的方法:“捏制法”、“沙袋法”、“ 盘条法”、“ 模具法”、“灌浆法 ”、“拉胚法”等等。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纯手工的“捏制法”。因为这种方法最为古老,最为直接和纯粹。是人的手和自然的土无缝链接。正所谓:观感化物、心手相应。

这种制作方法看似简单而随性,实则对制作者的要求极高。首先要具备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具备一定水准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外形内韵的精确把握,深浅厚薄的准确拿捏。制作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即兴性。以史为鉴,融古通今。崔老师认为,这也是手工捏制埙的魅力所在。同时符合了我们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思想。埙先由土而后成器,这是古人的智慧,无中生有的创造。

传 · 埙 道

想要完美的吹奏崔老师制作的古埙,需要用其配套的演奏方法。嘴型、口风、气息的运用、气韵的把握等方面都与市场上见到的埙有所区别。

目前,在珠海当地,有不少的埙友跟随崔老师学习埙的演奏。崔老师认为除了同城之间的面授,对于外地的学生,可以借助发达的交通和网络技术选择短期集中上课和网络视频学习。但是,对于学埙这件事,最好的还是面对面、手把手、心连心的交流。

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埙友的行业,崔老师觉得:相对于其他乐器,埙是个别且个性的存在。无论是从质地还是从音响,埙都具有高古素雅的气质。由土而生、迎风而鸣,这是埙的哲学阐释。埙是远古的图腾、是哲学的体现,更是当下“中国梦”的现实存在。是追求、是思考、是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埙的乐曲相对其他乐器而言,曲目比较少。可以借鉴古琴曲或者其他乐器的曲目,而后在熟悉了演奏技法和表达语境的时候可以尝试作曲,甚至是随心而起的即兴演奏。用埙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这应该是所有埙友共同追求的吧。

崔涛老师希望每一位热爱埙乐的朋友都可以演奏出心中的声音。同时,他强烈呼吁学校、社区、社团大力发展埙乐事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在著名埙演奏家赵亮老师的努力下,已经将埙纳入中国高校的专业之一;同时将埙的演奏、制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绑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让埙乐全民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埙的历史和文化是所有埙界同仁共同的责任。

忆 · 恩 师

崔老师的吹埙、制埙技艺源于仲冬和老师、曹建国老师与方浦东老师。

谈起老一辈艺术家在埙上的坚守与执着,崔老师感慨到:谈起这些已故的老艺术家们,我的心情是非常非常沉重的。这里面有我的老师,也有我的老友。音容相貌历历在目,却再也见不到了。对于天地,我们要保持敬畏,对于前辈,我们要心存感恩。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和付出,就不会有今天埙艺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老一代埙艺大师对埙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和不可取代的。在那个资源和信息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样品、没有数据、没有设备、没有组织;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他们拥有的是对埙艺术的虔诚和热爱。在没有条件的条件下,他们用百分百的付出唤醒了远古的回声。如今,斯人已去、埙韵犹存,这是无形的价值和无限的永生。崔涛老师恳请大家通过这一枚一枚的埙,记住那一个一个的人。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埙乐的缘起和种子,更是当下我们这一代人受益的源头和根本。埙在人在,人在埙在。

这些埙是古埙复活的见证,这些老艺术家,我们不应忘却。

梦 · 未 来

对于目前制埙工艺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崔老师说:任何时代都有其发展规律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存在形式。传统是先祖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无中生有的创造、并且在不断改进革新中总结经验、辨伪去妄的集体智慧结晶。作为一件具有八千多年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埙”来说更应如此。创新则一定是建立在尊重传统敬畏基础之上的合理科学化的补充和拓展。如若单项强调一方必然削弱孤立另一方,邯郸学步得不偿失。如何全面发展又不极端是一个非常难的学术课题,对于中国埙乐事业的发展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尝试。挖掘传承思想精华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要:坚持尊重传统本位、倡导百家争鸣多元、鼓励百花齐放统一。对于中国埙的未来,任重道远,却信心百倍!

另外,崔老师也从专业的角度给新手朋友几点建议:

1、选择一枚适合自己的埙,按的住、吹的响。

2、就近找一位相对专业的老师。初学阶段一定要带着耳朵演奏,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3、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并且坚持持之以恒的练习。

4、多听埙的作品、多参加国乐雅集,积累自己对国乐的感知。

5、放平心态、戒骄戒躁、心平气和。

每当夜深人静,崔涛老师总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忙碌,一香一茶,弄泥制埙。泥巴在他的双手之下,逐渐成型,有声……采访临近结束之时,崔老师用手机给我们即兴录了一段《妆台秋思》。

崔涛老师说:纯粹的古埙普及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这不仅需要认知上的统一和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借助官方的政策力量,让地籁落地。

埙,迎风有声,与世无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国产十大音质最好的功放机
365bet网球

国产十大音质最好的功放机

📅 07-01 👁️ 1088
哺乳期怎么减肥还不影响奶水
beat365体育官网

哺乳期怎么减肥还不影响奶水

📅 07-10 👁️ 1879
俄罗斯世界杯大使足球魅力与文化交融的长尾价值
约彩365官方下载安装

俄罗斯世界杯大使足球魅力与文化交融的长尾价值

📅 07-23 👁️ 6757